在辽宁省大连,有一个县级市剧团——普兰店市文工团,它成立不到2年,创编演出4台大戏,连续演出260余场,观众达20余万人。其中三出戏应文化部等邀请晋京演出,一个县级剧团何以如此辉煌?
位于普兰店市区北20多里花儿山乡张店村村委会的一排平房,就是这个名声在外的普兰店文工团临时“栖息地”。这里有存放乐器、布景、道具等物品的仓库,也有60多平方米大的排练场,以及演员排戏时住的房间。记者看到,剧团的几位骨干正凑在一起研究下部戏《李桂莲》的分场戏剧本。
据文工团团长、普兰店市物资局副局长徐绍魁介绍,今年,剧团排了两出大戏,“七一”赶排出《江姐》,“十一”前排出根据当地著名女农民企业家李桂莲事迹创编的评剧《李桂莲》,作为党的生日和共和国诞辰的贺礼。
前年6月份,普兰店市政府根据市政协10多名委员的提案,宣布成立普兰店文工团。筹建过程中,团长徐绍魁综合各方面的建议,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大胆提出这个剧团不向国家和市财政要一分钱,经费完全自收自支,包括开办费。人员实行聘用制,不设编制。剧团不养一个人,完全按艺术生产情况现用现聘,剧组人员“招之即来,来之能演”,按劳取酬。文工团业务上由市文化部门管,实际挂靠在一家新创办的经济实体,与这家企业实行“以企养文,以文促企”,携手发展。政府对文工团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进行资助,大胆鼓励社会办文化。
在演出运作机制上,这个团也不同其他“官办”团,而是根据有关形势确定剧目,组织聘用演职人员。这个剧团不少人11年前曾是县里剧团精英,但依据足球俱乐部球员转会规则,把原大连评剧团的台柱子“划拉”到门下,艰苦创业打天下,使这个剧团的演职员稳定在40来人。排出戏后,他们自己找市场,出去联系演出。大型现代评戏《孔繁森》晋京演出时,演员在北京演出“孔繁森”,编导人员则埋头在大连开发区体验生活,准备排演《铁法官谭彦》。戏排好后,这部戏又在大连开发区演出,经大连到北京,没多长时间,又应邀晋京演出。把“铁法官”的戏送到了中共中央党校。如今,成立不到两年的这个县级文工团排出的大戏质量之高和演出场次之多,以及晋京演出产生的轰动效应,在全国戏剧界掀起了“普兰店热”,这种现象在全国县(市)级剧团中极为罕见。演出活了,收入多了,北京、沈阳等地的一些著名演员纷纷来信,要求加盟这个剧团。自己不背包袱,也不让国家背包袱的普兰店文工团从一无所有,到置办了音响、服装、灯光、汽车,固定资产已达100万元,还有70多万元的毛利收入。
一个剧团能否生存,生存得怎么样,取决于它走什么路。普兰店文工团虽属社会办文化、企业办剧团,并且脱胎于一个企业文艺演出队,但可喜的是,这个文工团从不演不三不四的东西,而是站在时代的前列,做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排头兵,弘扬正气,高唱主旋律,坚持多样化。这个剧团成立后,班子成员就响亮地提出,要把文工团建设成普兰店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块重要阵地。
剧团成立排演的第一出戏就是《孔繁森》。排练时正值夏季,排练室是三间潮乎乎的平房,挤满四十号人,又闷又热。他们只好到屋外树荫下排练,沙土地面上划一道白线就是舞台,乐队成员个个戴着草帽和变色镜。排完一段,演员们个个汗流浃背。但他们记住了一个口号“学习孔繁森,演出好孔繁森,向党诞辰75周年献礼”。
《孔繁森》上演了,这出感人至深的戏令观众无不潸然泪下。一位党政机关干部说:“我看了这么多戏,惟有评剧《孔繁森》让我掉泪。”这是英雄的孔繁森的事迹感染人,也是剧团演得真实、形象感染了人们。这出戏在北京演出时,一炮打响。文化部专门为此组织有关专家座谈研讨。
继《孔繁森》之后,文工团又排出了大型现代评剧《铁法官谭彦》、《母子情》、《庄稼院的媳妇》,这些剧目均表现了重大题材,贴近现实生活。《铁法官谭彦》根据大连开发区青年法官谭彦的动人事迹改编而成。在开发区湾里乡演出后,当地的老百姓异常激动,拉着演员们的手,要演员上他们家里住,希望再演几场。看到这种情景,剧团的同志深有感触:剧目好,有指导意义、教育意义,就有市场,就有观众,就不愁没人看。至今,这个剧团每场的票房收入少说二三千元,多则万儿八千元,为剧团的发展储备了力量。
或许因为文工团团长徐绍魁有了11年的评剧团琴师的经历,又有11年在企业里摸爬滚打的“实战”经验,所以再度经营起剧团来,便身手不凡。长在农村的徐绍魁7岁就跟当地民间艺人学艺。17岁时,样样乐器都摆弄得挺明白的他被县评剧团相中,调到团里操琴。剧团散了,他到当地的燃料公司从保管员干起,直到当上总经理。这期间,他不能舍弃心中的“缪斯女神”,仍痴迷着戏剧舞台。他在做煤炭生意时,就组建起一个文艺小分队和为您服务公司。经营生意时,常把这个文艺小分队拉上,给煤矿的工人演上几段。也常到学校、部队、敬老院等地方演出。生意做到哪里,他的文艺演出队就会出现在哪里。既联系客户,又宣传自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当上普市物资局副局长后,徐绍魁把用“以企养文,以文促企”筹办文工团的思路提到了日程上来。
自国家给一些剧团“断奶”后,剧团和企业“联姻”成为一种剧团生存、发展的出路之一。但假如剧团、企业两家关系协调不利,受损的自然是剧团。而一些企业自身养的剧团又不可能不受企业效益制约,企业“不死不活”,剧团就步履维艰。剧团若单纯采用“以副养文”,也容易顾此失彼,失去正业不说,挣到的钱也是杯水车薪。而普兰店文工团则挂靠在一个企业上,组成了“一套班子、两驾马车”的经营模式。文工团在组织演出同时,进行经营业务,双向并进,双管齐下,以求真正实现“以企养文,以文促企”。文工团领导一肩双挑,一些演职员也是双料人才。有演出时,文工团认真排戏演戏,无戏可演时,做买卖,养活自己。
去年,中国戏剧家协会在普兰店市召开全国戏剧艺术“以企养文,以文促企”现场经验交流会,向全国的戏剧界宣传介绍了普兰店文工团的成功之路。